在这种情况下,终身学习将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钥匙之一。由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任主任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本报告中提出:支撑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在这四个支柱的基础上,所有社会都应迈向一个必然的理想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每个人身上像宝库一样被埋藏的才能都会得到充分开发而不致被埋没。
如果说普及基础教育是一种绝对的必需,那么,中等教育在年轻人各自的学习道路上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高等教育机构则应多样化,以充分发挥它们作为知识中心、作为专业培训场所、作为终身学习的关口、作为国际合作的伙伴的功能和使命。
该报告强调了教师的关键作用和改善其培训、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的必要性。在一个日益受技术左右的世界,必须同时强调利用技术以服务于教育的方法,强调如何培养人去掌握技术以服务于生活和工作。通过广泛的对话和增强各级教育所有受益方的责任感和参与程度来调整改革的战略,将是教育革新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这一独立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份报告,是三年间在世界范围广泛咨询和分析过程的成果。它在最后的章节中强烈地呼吁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增加用于教育的资源投入,同时呼吁可加强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种国际合作中将起关键的作用。
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即便那种没有直接目的去学习的情况愈来愈少,但由于学习有用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很重要,学制越来越长、空闲时间越来越多,这将使越来越多的成人能够去感受知识和个人自学带来的乐趣。 “今天,一个真正受到全面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少量的学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促进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因为普通文化教育使受教育者能接触到其他语言和知识,首先就有助于交往。专家封闭在自己的学科中,可能对他人所为不感兴趣。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会感到难以与人合作。 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要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 学习知识的过程永无止境,并可通过各种经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工作性质和内容一成不变的情况日益减少,学习过程与工作经历的结合就越来越紧密。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因比已经不能再象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使他参加生产某种东西。学习应有相应的发展变化,不能再被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即使这些方法仍具有一定的不应忽略的教育作用。
从技能到能力
在工业部门,特别是对机器操作员和技术员来说,由于知识和信息对生产系统起着支配作用,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个人能力的概念则被置于首要地位。这种能力清楚地反映出学习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应由教育加以维持。在上述素质中,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服务性活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趋势。
劳动的“非物质化”和服务行业的兴起
许多服务主要是根据其引起的人际关系加以确定的。我们在因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各种专门知识、技术监视或技术咨询服务、金融、会计或管理服务)而不断扩大的商业部门和比较传统的非商业部门(社会福利事业、教育、卫生事业等),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例子。在这两种情况下,信息和交流活动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方面,重点是以个性化的方式为某个确切的项目捕捉和处理特定的信息。在这类服务中,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使用者。 在未来的高度技术化的组织里,关系上的困难可能造成严重的机能障碍,这就需要一种主要是基于行为表现而非基于知识的新型资格。这对那些没有文凭或文凭不多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机会。直觉、觉察力、判断力和使一个集体紧密团结的能力,这些的确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凭的人独具的能力,如何传授这些多少有些先天性的能力以及在哪里传授这种能力呢?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旨在培养所需能力或才干的计划内容。在发展中国家的职业培训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当今世界往往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它与一些人对人类进步寄予的期望背道而驰。人类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史。在学校传授非暴力的想法是值得赞赏的,即使它只是同导致冲突的偏见作斗争的手段之一。 怎么能做得好一些呢?经验证明,为了减少这种危险,光是安排属于不同群体的人之间(如在多个民族或多种宗教共有的学校内)进行接触和交往是不够的。如果这些不同的群体正处于竞争之中,或者它们在共有的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不平等,那么这种接触反而有可能激化潜在的紧张关系,进而转化成冲突。反之,如果这种接触是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的,而且又有共同的目标和计划,那么偏见和潜在的敌对情绪可能会消除,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比较平静的合作,甚至是友谊。
因此,教育似乎应该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首先是逐步去发现他人;然后是在一生当中从事一些共同的计划,这似乎是避免或解决潜在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
发现他人
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有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某些学科特别适合进行这种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教授人文地理,晚些时候教授外语和外国文学。
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比如教会青年人采纳其他民族或宗教群体的观点;可以避免能导致成年相互仇恨和发生暴力的互不理解的情况。因此,宗教史教育或习俗教育可以作为未来行为的有益参照标准。
最后,教学形式本身不应与这种对他人的承认相违背。一些教师由于教条武断扼杀学生好奇心或批评精神,而不是反复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或批评精神,他们这样做可能害多益少。如果他们忘记应该为人师表,他们就很可能由于自己的态度而永远削弱学生向相异性开放的能力以及应付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的紧张关系的能力。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已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当人们为一些能使自已摆脱日常习惯、值得一做的项目共同努力时,人与人之间的分歧甚至是冲突就会逐步减弱。有时就消失了。从这些有助于人们超越个人陈规和突出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的项目中,能产生出一种新的鉴别方式。例如,通过体育运动,不同社会阶级或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在比赛和共同努力的幸福之中转化成团结互助关系的事例是何等多啊!同样地,在工作中,假如某个共同的项目没有超越上下级组织中通常存在的冲突,那么有许多事情就无法成功了。
因此,正规教育应在其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青年人传授这类合作项目;要从幼儿开始,就在体育或文化活动中,以及通过参加居住区的翻新、帮助处境最不利的人、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及两代人之间相互帮助活动等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其它教育组织和协会应接替学校继续开展这项工作。另外,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共同项目,可以为传授某一解决冲突的方法,并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参考标准提供机会,同时还能加强师生关系。
学会做人委员会从它举行第一次会议开始就坚决地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已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学会生存》报告(1972年)在序言中对世界因技术发展而非人化表示担心。从那时起,社会发生的一切变革,特别是传播媒介能力的巨大发展,加剧了上述担心,并使源于这种担心的必不可少的做法更加合法。21世纪有可能使这些现象在更广的范围出现。到那时候,问题就不再是培养儿童为某一特定的社会作好准备,即不再是不断地向他们每个人提供有助于其理解周围世界并成为有责任感的和公正的参与者的力量和知识方面的标准。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这不只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迫切需要。因为最近的经验表明,那种从表面上看只是个人面对束缚人的或被认为是敌对的制度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的东西,有时也为社会提供最好的机会。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在减少暴力或同影响社会的各种祸害作斗争万面,从实地经验中产生的新方法已显得很有效。
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有可能受到某种个人行为准则规范化的威胁。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当然这种人无论在何种文明中也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应该向青少年提供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实验机会,这将补充人们对以前各代人或现代人在这些领域里的创造所做的吸引人的介绍。许多国家重视功利而不重视文化的教育,艺术和诗歌应该在学校里重新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关注,还应导致进一步重视从儿童或成人的经历中得来的口头文化和知识。
因此,委员会完全赞成《学会生存》报告提出的原则:“发展的目的在与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人的这种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因此,教育作为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个非常个人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
不用说,我们在本章中所述的教育的四个支柱不能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单独某一处。正如我们将在下一章看到的那样,对教育的各个阶段和领域应作重新思考,使其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从而使每个人在一生中能够充分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