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贴秋膘”



点击次数:2109 更新时间:2017-08-07 15:20:24
 

今日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第一个节气。此日之后,天气开始逐渐转凉。

我国北方流行着立秋“贴秋膘”的习俗,尤其是京津冀一带地区。古时候的这一天,普通老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如今,这样的习俗一直流传着。

一、然而,在暑气还没有结束的立秋真的适合“贴秋膘”,大鱼大肉么?

二十四节气养生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它遵循着天地自然的法则,以身体适应时令的变化而调整日常的饮食。然而,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在于二十四节气养生是以我国北方气候变化为蓝本设计而成。而对于南方的气候变化,与北方相比在时间上会有所差异。

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佳。而秋季,天气变得凉爽,血开始流于内部滋养五脏六腑,消化吸收能力变强,这时候适合进补。一般而言,在“秋老虎”过后更适合贴秋膘,而不一定是立秋。其实过了夏季,从立秋到白露之前的夏秋交替之际,被称为“长夏”,真正的秋天是从白露以后开始的。

在长夏这段时间,养生方面还是以润燥为主,慎贴秋膘。此时,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

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梨、莲子、山药、藕、平菇、番茄等等。

如果你舌苔比较厚、比较白,可能还需要祛湿,建议大家可以多吃些冬瓜汤,同时,切冬瓜时,冬瓜子不要扔掉,这是个好东西,放在窗台上晾一晾,闲来无事时掰开吃里面的仁,可以润肺化痰。除了冬瓜,吃荷叶粥也很适合,现将荷叶熬水,再用熬出来的水煮粥。

二、“贴秋膘”要做到“因人而异”

秋属金,内应于肺,秋季燥邪当令,燥邪最易伤肺,所以秋天要着重养护肺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被历代医家奉行为总的四季养生原则。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秋冬季节如果能够按照四时的变化规律而养护阴气,就能够使得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至于散失,有利于为春夏两季阳气生发打好基础。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是用同一种方法进补的。

1   针对脾虚患者

不宜骤然食用滋阴之品,以防滋腻,这类人群进补前应先健脾和胃,食用比如茯苓饼、芡实、山药等食品,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行进补。

2   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人群

尤其是夏季夜晚经常撸串儿、吃麻辣小龙虾的人群,在夏秋交界时,应注意是否有胃肠道积热,这类人群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食用比如苦瓜、黄瓜、冬瓜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否则此时进补等于火上浇油。

3   老年人及儿童

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此类人群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化积,进食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否则,贸然进补会加重食积。

三、“贴秋膘”不等于胡吃海喝

立秋过后,是通过进补恢复并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滋补得当,还能收到祛病延年等功效。但要注意的是,进补并不等于胡吃海喝,一味的增加脾胃负担。 “贴秋膘”要讲究科学搭配,营养均衡,合理进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正确进补的原则有以下三点:

1、增酸减辛,养阴润燥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从文中的详细描写中,我们不难理解,秋天宜收不宜散,如果要收敛肺气,以及补肺,都应食用酸味食品,因为酸味食物入肝经,肝气可挟制肺气,使人体处于平衡状态。辛味食品则直入肺经,过食则会造成肺气过旺而泻肺气,要适当减少辛味食品,否则就像是火上浇油。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万物状态由生长变为收藏,新陈代谢变缓,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黄帝内经》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因此,秋季饮食应以养阴为基本原则。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立秋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花生、胡桃、杏仁、各类果仁等有丰富的油脂之品,或者粳米、糯米、蜂蜜、乳品、藕、冬瓜、萝卜、银耳、梨、枇杷等柔润之品,养阴生津。另外也有医家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

2 定时定量,饮食有度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人也是,人的脾胃也是,都有自己的运动节律。饮食水谷有赖于脾胃的消化、腐熟。所以,尊重脾胃的规律,做到饮食有节、有度,是最基本的原则。不能一味强调进补而过量饮食。

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饮食过饱最易伤脾胃,饮食过度,气血都用来消化食物,容易造成脑部供血不足,李东垣:“水谷与元气不相两立”,也会造成体质虚弱。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广场香格里嘉园C座1单元2101室

电话:027-87847266;027-87847366

传真:027-87847266

邮箱:hubeiyucai@163.com

版权所有:湖北省育才助学基金会 鄂ICP备20210224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