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本优先



点击次数:896 更新时间:2015-04-28 13:36:09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在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之后,中国教育正面临“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理想教育”的历史转折。

  杨东平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具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教育的传统,改变从19世纪在大工业生产时代性的学校教育制度,改变60年以前移植苏联的教育制度,“走向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在不少家长心目中,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已经成为伤害孩子创造力的毒瘤,希望有所改变。但在现有体制下,让教师们进行创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民间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搜狐教育联合进行的一项《2015年中小学教师创新调查》显示,有接近半数、47.8%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在现有教学任务下进行创新十分困难”,更有57%的教师认为“单凭教师个人的努力,教育创新很难产生实质性的结果”。仅有18.7%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当下的教学工作亟需创新。而认为自己的创新观念已经形成体系的教师,则仅有15.4%。

  这一份涵盖全国28个省份中小学、共吸引3012名一线教师参与的《调查》,是在4月25日和26日于北京举行的LIFE教育创新峰会期间发布的。在超过三千名受访教师中,来自城镇公立学校的教师占51.7%,来自农村学校者占45.3%,另外还有3%来自城镇私立学校。

    在这场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讨论范畴涵盖课程改革、学校管理改革、互联网如何影响教育、及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等面向的教育创新峰会上,还通过了一份《人本主义教育宣言》(下称《宣言》)

  《宣言》称,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互联网时代,但是教育的“软件”还是旧的,“智育至上、唯分数论的升学竞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损害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和制度安排,则模糊了人的价值、黯淡了人的决定”。

  《宣言》主张,在21世纪中,“想象力是第一生产力,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民族的未来”。并认为,要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保护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童对教育过程能够免于恐惧。《宣言》还称,“学校不是工厂”,“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训练和塑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青年适应变革的能力,亦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的能力。

  《宣言》提出,为使中国以考试和智育为上的应试教育,能够过渡为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为生活准备的教育”,学校应该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而非仅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从而实现“把教育变成生活,把生活便成教育”的理想。具体操作原则可包括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活动和经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能通过自主的合作、探索、和思辨活动来进行学习。

  《宣言》也呼吁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应改变“千校一面、万教一法”的局面,使多样化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能够在公办教育、民办教育、草根教育等平台上共同发展;以“自下而上的、局部的、非制度化的、零碎的自主创新和教育探索等‘微改革’”,与自上而下的体制性变革相结合,通过每一个人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参与,促进教育范式的整体转变。

  在讨论评价考核方式如何引导教育改革时,创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体系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技能司司长Andreas Schleicher表示,“我们对学生的测评,不那么在乎他是否将这个问题解答正确,更在乎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个问题解决的”。

  Schleicher称,很多时候,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东西,包括如何整合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而非仅是简简单单地去记忆知识。Schleicher还强调,许多人对教育的公平性存在误解,以为只要让学生们的测评表现达到一致,教育就公平了。但他说,“孩子考同样的成绩,这和教育的公平性没有任何的关联”;真正的公平,是要让每一个孩子能发展他们的潜能,并且有机会实现自我的发展。

  教育部国家督学、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则认为,教育的创新和改革,由于涉及到庞大的系统、制度、内容的设计和学校的管理体系,因此“在这个迅速改变的世界面前,教育系统的改变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的改变总是在后边,不会走到前边去”。■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广场香格里嘉园C座1单元2101室

电话:027-87847266;027-87847366

传真:027-87847266

邮箱:hubeiyucai@163.com

版权所有:湖北省育才助学基金会 鄂ICP备2021022499号